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\n春到大峡
\n文/袁堂栋
\n大峡者,大石峡之简称,乃大宁河融入长江前最长的支流——当阳河畔一小山村,非长江三峡巫峡之别称也。
\n村子被嶙峋陡峭的岩石包围着,特别是村前村后各有数道几乎呈九十度的岩峰,是名副其实的崖畔人家、岩上人家。“上坡爬,下坡梭,三日无雨没水喝,老鸦歇脚土就梭”的歌谣,述说着耕种条件的艰苦、生存环境的恶劣。
\n从当阳奔涌而来的河水,没有给大峡人带来财富;从山顶款款行走的白云,没有给大峡人带来吉祥;从峡中轻轻掠过的山风,没有给大峡人带来福音;从崖畔倔强伸出的老树,没有给大峡人带来呵护;从涧底向上攀爬的老藤,没有给大峡人带来力量;从岩缝中顽强挺立的山竹,没有给大峡人带来希望。
\n山是两扇石磨,人在里面慢慢磨。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大峡人就在这方天地里,不甘平庸但又顽强地前行,重复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,直到化作一抔黄土,为活着的人留下一丝丝记忆和怀念。
\n也许是受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,也许是对中央的农村政策持观望态度,1983年正月打此经过时,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里,除了少数人到30里外的起阳公社供销社购买化肥,准备春耕外,其他人都在忙着娱乐——打骨牌、甩扑克,连挂着鼻涕的一帮小屁虫,“也傍桑阴学种瓜”,或坐或站在高低不一的板凳上,不是弹射而是打骨牌输赢杏子核、玻璃弹子,那神态、吆喝、动作,俨然一群老手。
\n大峡人尽情展示了他们悠闲、自在的一面,但在改造生产生活条件方面,还是做出了一番努力。人们想尽一切办法,开垦了近800亩土地,向荆棘、石山、野草要粮食,求生存。 人勤田出宝。尽管有的庄稼就种在石缝中、石窝上,但还是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。农闲时节,人们也会结伴上山打猎,下河捕鱼,尽力改善生活。
\n尽管山下就是滔滔不绝的当阳河水,山旁的龙洞坡也有泉水四季长流,但就是不眷顾大石峡。正常年景,用水倒还好说。天干年份,堰塘蓄水用完,守着泉眼等水就成了家家户户的大事,为争水还时常发生争吵、摩擦。泉眼供给不上时,人们会成群结队,用土陶罐到山下背水。那个叫浩元的人,临到家门摔了一跤,罐破水失,大哭一场后上吊自杀,吊死浩元便成了带有纪念意义的恐怖地名。当年到农家虽没有讨到水喝,但石缸窝的那堆干泥,热情主人以生红薯代水的真诚和歉意,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。
\n大峡人努力尝试破解用水难题。疏淘水井互利配资,扩大堰塘,竹笕引水,始终没有解决根本问题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,经历了用水煎熬的人们,在村支两委组织下,开始集资凿洞修渠。没有精密仪器,没有技术人员,一切都凭有限的经验。 洞口开了一个又一个,失败来了一次又一次,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,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,充满无限期待的大峡人,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凿通水渠,迎来了甘冽的清泉。
\n十里公路上大峡,二十九弯到后坪。从当阳大峡谷主路上连接的公路,实现了大峡人的交通梦。受建设条件限制,盘山而上的6公里硬化公路,弯道竟多达26个,口语称26道拐,大峡人更愿意称它为29道拐。在他们心中,曾经挥之不去的交通阻隔之痛,要算一道拐,南北两处尝试修路的失败,各算一道拐。
\n山高谷深,让大峡人饱受交通阻隔之苦。特别是洪水季节,遇上紧急特殊情况,人们只有望水兴叹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财政拨款,在距河面10米高的地方,建起了一座长15米、宽3米多的索桥,大大地方便了四季出行,但仍无法改变肩挑背磨的尴尬局面。九十年代,小石峡电站规划建设,让人们兴奋了一阵子,但随着发电厂房地址的调整,大峡人改变交通格局的希望也跟着落空。
\n倔强的大峡人没有放弃,开始从小石峡电站转运材料的龙潭坪放炮修路。这段薛刚反唐部队扎营的地方,岩石实在是太坚硬了,坡度实在是太大了,施工实在是太危险,第一笔集资款项用完时,工程推进不到100米,因此,从起阳乡本土接通公路的行动不幸夭折。平河乡至庙堂乡公路修通后,大家又一次看到了改变出行难题的希望,打响了从平河乡孙家坡修路的战斗,这个传说中当年唐王曾经侦察地形的地方,同样让大峡人无功而返。
\n没有便捷的交通,时间仿佛凝固在那里,人们的意志一天天消退,动力一点点消减,思想和行为仿佛放慢了脚步,贫穷、疾病也仿佛恶魔般挥之不去。思想跟不上节拍,行动跟不上步伐,这个与原庙堂乡紧紧相连、曾经是其物资进出重要通道之一的小山村,陷入了深度贫困村的窘地,成为全县 的那个五分之一。
\n但脱贫攻坚的春风,悠悠吹进了大峡,脱贫致富的暖流,深深融进了大峡。这一天,注定要成为大峡发展新的起点,成为大峡人翻开新篇章的纪念日;这一天,是2017年2月6日,丁酉年正月初十;这一天,受县委书记委托,深度贫困村——大峡村脱贫攻坚突击队队长——县政协主席来到村里,紧锣密鼓地启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。
\n病危的母亲让他放心不下,但看到的问到的村中情况更让人揪心。除羊圈用了部分水泥砖外,民居是清一色的土坯房。说来谁也不会相信,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拥有607个分田人口的行政村,竟然没有一幢砖混结构的房屋,当属另类的唯一。后坪,这个当年曾聚集了近260人的大院落,公路穿院而过,枝头残柿露出一点亮色,其他均显沉寂。
\n村里没有公共服务阵地,人们闻讯后,身着喜庆的服装,聚集在后坪大院董开寿家门前,扳起指头计算留守人口,不算不知道,一算吓一跳,67人竟有34个重特大病号。一丝不安闪过主席的眉头。
\n但人们对土地使用、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信心,又让主席感到无比欣慰;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也让主席感到无比兴奋,大家一边叽叽喳喳议论,一边指给主席欣赏:山后的岩峰,像不像红脸的关老爷,对面的小峡,像不像向上跳跃的小老虎,“老虎”上面的山峰,树枝随风舞动,像不像跳向龙门的鲤鱼……此外,人们对盘古开天、薛刚反唐、唐王临山、闯王旧部入川、白莲教起义等等传说,土匪棒老二拥山为王等传闻,也是如数家珍。
\n走进农家,看着满仓粮食、满墙肉食,主席对人们吃穿两不愁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估价;抚着木柱,想起影视朋友、旅游朋友的嘱托,合理利用独特的民居、优美的风光、丰富的民俗文化,发展影视、旅游基地,让乡村旅游成为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等设想涌上心头。
\n说干就干,边走边干。走访踏察中,发展产业、搞好安居、医疗救助、改善环境、资金需求等一项项规划,纳入了精准扶贫要求;交流攀谈中,县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倾力帮扶、县政协委员结对帮扶、本村成功人士助力帮扶、其他力量动员帮扶等一条条措施,融进了精准扶贫要求……
\n从此,多了一份牵扯,从此,多了一份责任,特别是帮扶思路、方案得到书记、县长调研肯定后,主席更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,带领大伙儿马不停蹄落实工作。
\n政协委员来了,慰问重特大病号家庭,解决精准医疗扶贫中的费用尾欠问题,让他们切实感受关怀的温暖,支持扶贫项目的稳步推进;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,他们还将通过多种方式参与,促进当地农户增收;
\n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来了,后坪董家的回字形老宅,收购、设计、建设为“三峡院子·岩上人家”特色民居,着实让房主增加了一把收入,为开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;
\n帮扶部门、乡村工作队员来了,登门入户讲政策,算细账,作比对,完善种养计划,指导栽种脆李,落实了村委会、五个居民安置点建设用地,避开连续下雨的恶劣天气,连夜施工,确保进度……
\n村卫生室开张了,大大方便了村民;新落成的村委会楼前,村民们放心地将资料交出,在工作人员一定办好的承诺声中满意离去,尽情享受着不出村就能办事的快乐。
\n时令虽是隆冬,但阳光正好。近看,碧叶中金色的柚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远观,洁白的办公楼和扶贫安置房犹如五团盛开的李花,在山野间展示着无穷的活力。
\n人们正怀着喜悦的心情,收拾老屋的东西,准备春节前搬入新居,开始像花儿一样幸福美好的新生活。
\n大峡的春天,来了!脱贫攻坚的路上,乡村振兴的途中,大峡人一定会趁热打铁、不负春光!
\n(作者注:此地后成为电影《开山人》拍摄基地)
\n互利配资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